top of page

對於“拔罐療法”之認識(一)

  • 范蕊博士
  • Feb 10
  • 2 min read


ree

臨床上常有患者詢問“拔罐療法”相關事宜,甚則也鬧出不少笑話。譬如還未問診,先要求拔罐,但卻對拔罐目的為何全然不知;亦或是聽過見過,但對其功效,適用範圍,具體操作手法懵懵懂懂,誤以為拔罐治百病,或則只療痛症。鑑於大家的疑惑,故寫此文,簡要介紹下“拔罐療法“,包括其歷史發展、治療範圍、常見操作等。

“拔罐療法”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一種常用手段,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,古稱“角法”。《五十二病方》“以小角角之”,即為用小獸角吸拔;隋唐兩宋時期,已有專門的拔罐機構,操作手法也有所發展,如唐代已開始用竹罐,以水煮竹筒法而獲得負壓;宋金元時期,由水煮藥罐代替竹罐。而“火罐”一詞,清代興起,以投火法、盛酒法多見,器皿主要為陶瓷器,銅器。我們現代使用的玻璃罐是起於民國,隨著時代的發展,又相繼出現橡膠罐、塑料罐、抽氣罐等;操作手法也更加多樣,從靜至動,結合閃火法、架火法等,且“走罐”已成常態。

《黃帝內經》藏象學說,認為人是以五臟為中心,通過經絡系統將六腑、五體、五官、九竅、四肢百骸等全身臟腑形體器官聯結成一有機整體,故五臟各功能協調共濟,相互為用。“內屬五臟,外絡肢節”,內在的病理現象會體現於外,同樣通過對外在肌表的手法操作亦能影響內部臟腑氣血運行,“拔罐療法”即為臨床施術於經絡部位,通過對皮、肉、筋、脈、血的刺激,調動經氣運行,調節全身各部的功能活動,從而使整個肌體保持協調及相對平衡。當代我們常用方式是將拔罐與推拿手法相結合,產生拔罐、溫灸、刮痧、按摩等不同作用。譬如運用閃火法直接將罐扣於肌表,令患者有溫熱感,類似溫灸效果,多用於風寒濕邪侵犯肌表經絡而痛之痹證;再如通過介質作用,在吸拔同時推動罐體,使之與皮膚摩擦並出痧,達到刮痧目的,這是將按摩手法融入其中,根據不同病情或患者體質選用不同介質,更增藥物療效。


原文刊載於《信報財經新聞》


​推薦文章
Check back soon
Once posts are published, you’ll see them here.
最新文章​
關注本網頁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  • Twitter Basic Square
  • Google+ Basic Square

© Copyright© 2018范蕊. ™版權所有不得轉載

bottom of page